蘇政辦發〔2018〕108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關于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2月23日
關于加快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意見
省農業農村廳 省財政廳 省自然資源廳 省生態環境廳
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是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對于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畜產品供給安全、動物防疫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蘇發〔2018〕1號)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蘇辦發〔2018〕3號)精神,現就加快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畜牧業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綠色發展為主線,以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著力優化生產布局、調整生產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構建產業布局合理、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友好、產品供給安全、支撐保障有力的畜牧業綠色發展新格局,為促進鄉村振興、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導向。切實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把綠色發展融入畜牧業生產全過程,促進生產保供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二是堅持保障供給、質量安全。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增加優質畜產品供給,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三是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支持。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引導和鼓勵金融及社會資本投入,建立企業投入為主、政府適當支持、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運營機制。
(三)主要目標。重點圍繞保生態、保供給、保安全總體目標,基本建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畜牧業綠色發展體系。推動畜牧大縣積極參與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打造一批部級、省級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到2022年,全省畜牧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畜禽產能總體穩定,畜牧業綠色生產方式基本確立,豬肉自給率穩定在70%以上,規模畜禽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畜禽生態健康養殖比重提高到6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規模養殖場治理率達到95%以上,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和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二、優化畜牧業產業布局
(四)嚴格生態環境管控。按照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科學劃定禁養區,嚴禁隨意擴大或縮小劃定范圍。強化禁養區管理,除承擔國家或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任務的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外,禁養區內不得新建、擴建畜禽規模養殖場。在太湖、淮河、通榆河等重要水體周邊和蘇中水網密集環境敏感地區,嚴格控制養殖總量。對畜禽規模養殖相關規劃、新建或改擴建畜禽規模養殖場,依法依規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以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促進畜禽養殖產業轉型發展。
(五)優化畜禽養殖區域。各地要根據土地承載能力、主導產業發展、畜產品保供和農民增收要求,科學規劃非禁養區畜禽養殖空間布局,確保畜牧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牧循環利用、動物防疫安全協調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由政府統一規劃,多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實行“企業+農戶”合作經營,提升生態養殖水平。蘇南和蘇中部分畜產品自給率較低的主銷區要統籌規劃,在規模種植基地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建設一批農牧循環型標準化畜禽養殖場,鼓勵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到畜禽主產區建設直供基地,切實加強畜產品保供能力建設。全力打造以生豬、蛋雞、肉羊為主的沿海規模畜禽產業帶,以生豬、肉禽、奶牛為重點的徐宿淮規模畜禽產業帶,以及揚泰水禽優勢養殖與加工集聚區和蘇南種養結合示范區,逐步形成“兩帶兩區”發展格局。到2022年,全省畜禽養殖總量保持基本穩定,蘇南豬肉自給率提高到30%以上,蘇中穩定在80%以上。
(六)調整畜禽屠宰產業布局。鼓勵蘇南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向蘇北、蘇中主產區轉移,逐步形成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屠宰加工新格局。以工藝流程科學化、設施設備標準化、檢驗檢疫規范化、監督管理信息化、環境衛生整潔化、有健全的質量內控機構、有相適的質量管理人員、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有自有的企業品牌“五化四有”為目標,大力推進生豬屠宰標準化建設,完善冷鏈配送體系,減少活畜禽跨區域流動,加速豬肉供應鏈由“調豬”向“調肉”轉變。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積極推進牛羊家禽集中屠宰管理。到2022年,力爭60%的規模生豬屠宰企業達到“五化四有”水平,牛羊家禽基本實現集中屠宰管理。
三、推進畜牧業綠色生產
(七)積極推廣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制定《江蘇省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規范》,指導養殖場科學設計和建設,通過養殖工藝優化實現源頭管控。支持規模養殖場加快技術改造,推廣應用自動喂料、自動清糞、環境智能控制、視頻監控等設施裝備,提升畜禽養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組織開展“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普及行動”,到2022年力爭全省建設1萬家生態健康養殖場、2000家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20家部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八)整省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落實養殖企業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主體責任,督促指導養殖場建設與養殖規模相配套的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并正常運轉,深入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檢查認定。組織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省推進行動”,以肥料化和能源化為主要利用方向,因地制宜實施多元化利用。鼓勵和引導在養殖密集區建設集中處理中心,探索建立受益者付費、第三方處理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合理收益的運行機制。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目標任務,到2020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規模養殖場治理率達90%以上。
(九)加快發展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產業。按照每頭豬當量配套不少于0.2畝農田、園地、林地標準,鼓勵和支持已建養殖場流轉周邊土地,或與周邊規模種植戶簽訂糞肥供應合同,實現畜禽糞污就近利用、當地消納。按照土地承載能力,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規模種植業基地,建設一批農牧結合緊密的畜禽養殖場或高水平美麗生態牧場。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在田間配套建設管網和儲糞(液)池、購置糞污運輸車等公益性設施設備,解決糞肥還田“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省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建設,組織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到2022年全省化肥年使用總量較2018年削減3%左右。
(十)全面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組織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加快發展安全、高效、環保的新型飼料添加劑,逐步減少藥物飼料添加劑在飼料中的使用,推廣飼料精準配方技術和精細加工工藝,提高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開展獸藥、飼料等投入品及畜產品質量監測和風險預警監測,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有效管控、水平穩步提升。實施獸用抗菌藥減量化使用試點和示范,支持研發、生產獸用抗菌藥替代品,推廣一批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模式,有效控制藥物殘留及動物源細菌耐藥。到2022年,全省開展抗菌藥減量化使用示范單位達200家,獸藥、飼料等投入品質量穩步提升,畜禽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達99%以上。
(十一)切實強化動物疫病科學防控。強化基礎免疫和疫情監測,建立動物疫病科學防控新機制,推進重點動物疫病由“有效控制”逐步向“凈化消滅”轉變。在種畜禽場內,組織開展“種畜禽場動物疫病凈化行動”,集成推廣一批成熟的凈化技術,建設并認證一批無規定動物疫病的凈化養殖場。到2022年,在全省建成豬偽狂犬病、禽白血病等主要動物疫病凈化創建示范場20家以上。持續推進新型獸醫制度建設,引導基層獸醫由兼業式向執業式發展,充實官方獸醫與執業獸醫隊伍;扶持發展各類獸醫服務組織,推動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協同的多元化服務體系。
(十二)穩步提升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水平。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原則,組織開展“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優化升級行動”,支持全省無害化處理中心升級改造收集、轉運及處理設施設備。優化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布局,建立完善無害化處理與養殖保險聯動機制,加快推進無害化處理遠程視頻監控及信息化管理,健全無害化處理管理辦法,規范無害化處理全程監管。到2022年,全省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做到運行高效、監管規范、符合生態環保要求。
(十三)加快畜牧獸醫信息化建設。按照“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原則,組織開展“全省畜牧獸醫信息化‘一張網’建設行動”,實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建立省級管理平臺,建設監管對象遠程視頻監控系統,推廣二維碼、射頻識別(RFID)等技術應用,加快推進各級畜牧獸醫機構信息化管理。到2020年,形成涵蓋畜禽生產、經營流通、屠宰加工、動物防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獸醫衛生監督、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內容的畜牧獸醫信息化系統,實現在線化管理、可視化監控、實時化服務,全面提升畜牧業數字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服務水平。
四、加快畜牧業提質增效
(十四)健全現代畜禽種業體系。探索建立以公益性為目的,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分級管理的保種機制,進一步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支持和引導畜禽遺傳資源監測評估和開發利用。突出科技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的商業化育種平臺,持續推進畜禽新品種創制。完善畜禽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加快畜禽育種場和擴繁場標準化建設,加強畜禽新品種(配套系)的持續選育和擴繁。強化種畜禽質量安全建設,完善生產性能監測評價。到2022年,培育2-3個適應市場需求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全省畜禽種業產值超過150億元,現代種業綜合競爭力和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十五)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以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為方向,著力增加優質畜禽產品供給,全面推進生態肉豬、地方肉禽、清潔蛋品、優質肉羊生產,因地制宜發展肉兔、肉鴿、鵪鶉、蜜蜂等特色畜禽。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大力推廣“學生飲用奶計劃”,引導乳品企業發展高品質巴氏奶、風味酸奶,擴大乳品消費。到2022年,培育一批產值超10億元的生豬、家禽等主導產業,以及產值超2億元的肉兔、肉鴿等特色產業。
(十六)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引導畜禽養殖場擴規模、提檔次、上水平,向現代化家庭牧場轉化。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吸引工商、民營、金融等資本投入,發展一批現代化大型規模養殖企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鼓勵畜禽養殖企業、飼料獸藥企業、屠宰加工企業通過參股、收購、自建等方式向上下游延伸,逐步實現養殖、屠宰加工、配送銷售全產業鏈經營。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擴大“公司+家庭牧場”“公司+產業基地+農戶”等新型合作經營,密切與小農戶利益聯結,讓更多農戶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十七)培育蘇系優質畜禽區域公用品牌。強化畜牧業生產經營主體品牌意識,打造一批知名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依托地方畜禽遺傳資源,集聚科研機構、農業龍頭企業、行業產業協會等資源優勢,組建“蘇黑豬”“蘇黃雞”“蘇白羊”產業聯盟,整合現有品牌,重點打造2-3個蘇系優質畜禽區域公用品牌,擴大我省優質畜禽市場占有率。搭建各類展會和名優畜禽產品品牌推介平臺,組織開展蘇系優質畜禽產品推介發布活動,創新運營模式,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優質畜產品品牌價值。
五、完善畜牧業綠色發展保障措施
(十八)強化政策扶持。圍繞畜牧業綠色生產關鍵技術和薄弱環節,加強對畜禽品種創新、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生態健康養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屠宰加工企業標準化建設、動物疫病凈化、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畜牧獸醫信息化系統和畜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等財政支持力度。綜合運用稅收、政策性擔保等激勵政策,加大對畜牧業綠色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完善畜牧業保險政策,健全畜牧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體系。加大畜牧業機械補貼力度,對列入補貼范圍的畜牧業生產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實行敞開補貼。落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配套政策及規模養殖場內養殖相關活動農業用電政策。創新畜牧業綠色發展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按照市場化原則設立畜牧業產業基金,放大資金支持效應。支持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
(十九)合理安排畜牧業發展用地。各地要根據“種養結合、畜地平衡、產加配套”原則,將畜禽養殖、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產品屠宰加工等畜牧業用地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合理安排用地規模,科學加以布局。蘇南等豬肉自給率較低的地區,要根據目標任務,保障新擴建畜禽養殖場的用地需求。為滿足縣域內養殖總體平衡,對確需新增且依法辦理手續的規模養殖場用地予以保障。
(二十)加強科技支撐。圍繞制約畜牧業綠色發展的重大科技瓶頸、重點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研發,力爭在良種培育、清潔生產、種養循環、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建立健全畜牧業科技示范推廣體系,創新技術推廣機制,加強科技推廣力度,集成應用一批畜牧業綠色發展新技術、新模式。進一步完善畜牧業標準體系,支持畜牧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修訂相關標準,提升標準質量,加快標準推廣實施。
(二十一)嚴格績效考核。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本意見精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出臺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將豬肉自給率、生態健康養殖比重、規模養殖場治理率、糞污綜合利用率等指標,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考核內容,對地方各級政府實施考核,確保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公報PDF版瀏覽、下載: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關于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意見的通知(蘇政辦發〔2018〕108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