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在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李侃楨
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全省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認真落實“六穩”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省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能夠較好完成,“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1%(按原核算方法計算增長6.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2%,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保持穩定,實際使用外資257億美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1%,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7%,城鎮新增就業148.3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4.4%,民生保障指標可以完成年度目標,節能減排、環境質量等指標能夠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的情形下,我省經濟仍然保持中高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反映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指標呈現良好態勢,高質量發展持續邁出堅實步伐。成績實屬不易。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著力創新完善宏觀調節,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出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見,制定統一省級規劃體系更好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實施意見。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積極探索區域現代化現實路徑。狠抓重大項目建設,226個實施項目完成投資5400億元以上。出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實施意見,200個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3600億元以上。制定出臺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意見及三年行動方案,擴大汽車等實物消費,推動服務消費升級,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
(二)扎實推進三大攻堅戰,重點任務取得關鍵進展。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行為。開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專項行動,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1.04%,大幅低于全國水平。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保持在合理區間。6130項大氣污染防治年度治理項目全部完成,13個設區市及太湖流域縣(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依法依規處置各類“散亂污”企業4000余家。落實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5”政策文件,55.15萬建檔立卡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年收入6000元目標,97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達標。扎實推進蘇北農民住房條件集中改善。
(三)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集中力量聯合攻關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工作方案,高新技術企業數達2.4萬家。著力打造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集群納入全國制造業集群培育對象、占全國1/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32.8%。實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計劃,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142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973家。著力培育發展“三新經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8.8%、23.4%。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數量達100家,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在孵企業數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沿江重化產業向沿海有序升級轉移,寶武鹽城精品鋼等示范項目進展順利。
(四)大力推動國家戰略落地落實,區域發展趨向協調。制定出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印發“三重”清單及三年行動計劃,共同啟動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家《警示片》披露的長江生態環境“17+1”項問題和省級臺賬93項問題,分別整改到位15項和54項,污染治理“4+1”工程等專項行動有力推進,9個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設成效初顯。制定實施“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五大計劃”專項行動方案,有序推進境外合作園區建設,加快連云港戰略支點、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徐州淮海國際陸港核心區建設。推進鄉村振興十項工程,寧錫常接合片區入選首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區域中心城市能級穩步提升,寧鎮揚、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出臺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推進蘇宿工業園創新試點。
(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市場活力和動力有效激發。認真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200億元。加快推進企業投資項目信用承諾制改革試點,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入駐政務大廳。修訂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出臺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新登記市場主體184.1萬戶。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千方百計留住龍頭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出臺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26條舉措,用足用好出口退稅等扶持政策,穩住國際市場份額。落實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外資分別增長18%和32%。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成功獲批并揭牌運營。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落實富民增收33條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城鄉居民增收專項激勵計劃和14個返鄉創業試點。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和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加快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占比超過75%,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標準化配置實現度90%以上。制定實施《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優質教育供給不斷擴大。群眾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1.2%,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增長5.5%。加大豬肉等重要商品保供穩價力度,發放價格臨時補貼8.5億元。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人民群眾安全感達98.3%。開展安全生產巡查和各領域大排查大整治,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5.6%、18.1%。
二、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重大項目安排
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0%左右,外貿進出口和實際使用外資穩中提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5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分別控制在5%左右和4%以內,節能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確定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0%左右的預期目標是積極穩妥慎重的,主要是綜合考慮全球經濟增速走低、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和安全生產整治等因素,為下一步更高質量發展的“進”積蓄勢能,為更大力度轉型升級的“優”留出空間,同時兼顧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實現穩定就業等需要,實際工作中要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努力去爭取更好結果。
2020年省重大項目投資計劃草案建議,按照緊扣國家戰略、堅持創新引領、聚焦產業提升、聚力補齊短板、突出民生導向的原則,安排省級重大項目240個,其中實施項目220個、儲備項目20個,預計年度計劃投資5410億元左右。實施項目包括重大創新載體項目、重大產業項目、重大生態環保項目、重大民生工程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五大類。
三、實施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點舉措
(一)全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制定貫徹國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意見,建立健全省域宏觀調節機制。強化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保障。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改善項目,積極穩妥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實施省領導掛鉤聯系重大項目建設制度,在用地用林用海、空間規劃、能耗煤耗、環境容量、融資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全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左右。落實促進消費政策措施,多渠道擴大文旅、教育、托育、養老等服務供給。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品牌消費和“夜間經濟”。制定完善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等工作機制,引導市場預期,提振企業家信心。
(二)強化民生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戶脫貧、村達標、縣摘帽,精準實施扶貧政策,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全面落實“富民33條”,發揮好拖欠農民工工資聯合懲戒機制作用。著力補好農村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等短板弱項。實施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普惠性托幼服務機構,實施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力做好豬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認真辦好十項民生實事。
(三)更大力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入落實“科技改革30條”,抓好175項關鍵核心技術產品攻關清單落實,深入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爭取更多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布局江蘇,高新技術企業力爭達到3萬家。制定實施“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突出抓好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實施生產性服務業“雙百”工程,開展“兩業融合”試點,發展數字經濟,培育壯大平臺企業,重點建設一批省級總部企業集聚區和總部產業集群。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加快培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抓好6個國家級和100個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制定實施產業綠色發展意見,健全促進綠色消費的政策體系。
(四)扎實推進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切實抓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60項重點任務和80項重點事項的推進實施,合力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積極爭取國家“1+N”規劃政策支持。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五大計劃”專項行動方案落地落實,支持連云港戰略支點建設,加快境內外合作園區發展。突出抓好沿長江1公里以內化工園區、企業整治,確保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到位。深入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打造形成一批沿江標志性示范段,推動沿江重化產業向沿海有序升級轉移。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制定我省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建設方案,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制定支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的政策措施,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建設。開展南北共建園區“5+5”創新試點。加快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五)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不折不扣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出臺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構建清理政府和國有企業拖欠民營和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暢通民營企業與政府的溝通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對加征關稅清單內重點企業給予融資扶持。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推動困難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技能提升等專項補貼盡快落地。
(六)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持續鞏固去產能成果,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持續保持減煤工作強度。認真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江蘇《行動方案》,加快優化營商環境地方立法。繼續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許可事項,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制定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擴大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范圍。健全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政策體系,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步推進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推進企業投資項目信用承諾制改革試點。深化電、水、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七)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自貿試驗區與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點開放創新平臺聯動發展,推動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切實發揮好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大力推進各類開發園區改革創新,引導開發區加快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更加精準服務實體企業,著力留住龍頭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深入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著力擴大先進技術裝備和優質消費品進口。認真落實《外商投資法》,有力推動國家第二批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見效。健全促進境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規范企業境外經營行為。
(八)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聚焦能源、工業、交通、城建等重點領域,大力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攻堅,完成PM2.5和臭氧“雙控雙減”目標。扎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加大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對金融、政府性債務等領域風險防控,穩妥做好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化解工作。全面落實城市主體責任,以及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深入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和安全生產巡查,加強危化品安全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大幅壓降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加快信用立法,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抓好中央掃黑除惡督導組反饋意見和專項斗爭長效長治任務落實,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蘇。
公報PDF版瀏覽、下載:關于江蘇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