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過后幾天種植戶就收到理賠到賬的消息,“無人機+AI衛星遙感”快速識別受損面積和程度……這些發生在江蘇鄉村的鮮活場景,正是農業保險支農惠農的生動寫照?!笆奈濉逼陂g,江蘇財政始終堅持農業保險支農惠農政策導向,支持鄉村振興和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省保費規模增長約70%,從2021年53億元攀升至2025年90億元左右,保險保障總額從1672億元提高至2000億元以上。數字背后,是政策溫度與民生厚度的雙重彰顯,讓農業生產更有底氣,為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注入強勁金融動力。
因地制宜,助力地方特色農業發展
初冬季節,在淮安漣水縣紅窯鎮種植戶張中全的大棚內,土地被整齊劃分成一條條壟溝,3名村民手持農具,正在精心翻整,準備蘆筍栽苗。“今年種了386畝蘆筍,地頭價每斤6塊多,純收入500多萬元。要是放在3年前,我想都不敢想?!狈N植大戶張中全算起“豐收賬”。
蘆筍種植風險高、農戶抗災能力弱,一直是制約蘆筍產業發展的“老大難”。漣水縣財政為張中全這樣的大戶提供70%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涵蓋設施大棚和棚內作物。2022年,剛起步大規模種植蘆筍的張中全尚未盈利,就遭遇突如其來的冰雹災害。縣財政部門啟動應急預案,保險公司開辟綠色通道,僅用5天就將39.26萬元理賠款打到張中全賬戶,協助他盡快恢復生產。
據淮安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僅今年1—10月,為紅窯鎮種植蘆筍的農戶發放地方財政保費補貼94.75萬元,提供風險保障2589.42萬元。當地蘆筍種植面積從之前散戶的零散種植擴展到2萬畝規模化種植,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蘆筍凍干、蘆筍飲料等深加工產品年產值突破1.2億元。
“十四五”期間,省財政廳修訂省級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持續完善省級財政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獎補險種目錄,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業。截至目前,省級財政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獎補目錄險種涵蓋蔬菜、茶果、禽畜、水產、設施大棚等主要特色農業和農業設施,精準支持符合市場需求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險種創新,激活產業升級內生動力
“過去保險只賠自然災害,只保減產,現在連硒含量不達標都能獲賠,我們發展特色農業更有底氣了!”南通市蒲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承姜感慨道。他從文件柜里翻出一份2024年深秋簽下的高品質水稻種植保險保單,顯示保費16萬元、保障金額357萬元,保障內容從自然災害、病害延伸至富硒含量等品質指標,要求水稻硒含量達到150微克/公斤以上標準,未達標即可獲賠。
據介紹,該保險產品首次試點承保,面積就突破3000畝。如皋市財政給予這份保單60%保費補貼,并牽線科技公司,為富硒水稻種植提供納米硒營養劑、技術方案和檢測服務,構建了“保險+科技+標準”的創新模式。測產數據顯示,參保高品質水稻保險的稻谷品質全部達標,稻米銷售價同比提升30%以上。
南通市通州區自2021年開展稻麥品質保險以來,為收獲的稻麥質量護航,累計為2935戶次農戶提供稻麥品質保險保障10.52億元,累計賠付3156萬元?!皬摹Ia’到‘保品質’,正是‘十四五’期間江蘇政策性農業保險跨越發展的體現?!蹦贤ㄊ胸斦纸鹑谔庁撠熑吮硎?,這不僅化解了特色農業的品質風險,更激發了農戶提升產品附加值的積極性,讓政策紅利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
全鏈賦能,救災應急作用愈發彰顯
2024年9月17日凌晨,靖江市馬橋鎮種植大戶潘小燕的40個蔬菜大棚在“貝碧嘉”臺風中被損毀,即將兜售的雞毛菜、芹菜等蔬菜盡數淹沒在泥水中。當天上午8點不到,印著“三農服務”的查勘車抵達現場。理賠查勘員操作無人機拍攝大棚破損景象,上傳至保險公司移動智能終端?!芭私?,我們已查詢到了您的保單信息,您家投保的是江蘇省地方財政補貼性設施大棚保險,我們將為您加急辦理?!辈榭眴T安慰她說。臺風后第三天理賠款18.7萬元很快到賬。
為了盡可能降低天災對農戶造成的損失,泰州財政牽頭構建了“災前預警—災中響應—災后快賠”全鏈條保障機制。氣象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當地及時向農戶推送極端天氣提醒。一旦受災,財政部門會同農業農村部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運用“無人機+AI衛星遙感”,快速識別受損面積和程度,及時查勘定損。賠付階段,當地督促承保公司開辟“綠色通道”,加快賠付進度,幫助農戶盡快恢復生產。
“十四五”期間,江蘇省農業保險救災應急作用愈發彰顯。2024年2月中下旬徐州、宿遷等地遭遇極端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承保機構僅10余天完成賠付1.5億元;2024年7—8月江蘇省遭遇范圍廣、時間長的極端高溫災害天氣,承保機構及時完成賠付6億元。下一步,江蘇省財政將持續優化完善農業保險發展機制,提升農業保險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水平,為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筑牢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