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追夢,八年夢圓。11月14日,第十五屆全運會女子7人制橄欖球決賽在香港舉行,江蘇隊以35∶12大勝山東隊獲得金牌。此前的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運會,江蘇隊兩度沖冠失利,這塊期待已久的金牌,意味著江蘇隊從挑戰者到“霸主”的實力提升。
江蘇女子橄欖球隊自2022年省運會后,實行省市縣聯合辦隊,由省體育局、揚州市、邗江區三方共建。細觀本屆全運會奪冠隊伍,省隊市辦、省市聯辦等“多元辦隊”模式多點開花,打破壁壘、整合資源、傳承精神,形成江蘇健兒人才輩出的有力支撐,也為競技體育項目發展提供寶貴經驗。9月19日,由省體育局、常州市政府聯辦的江蘇女子手球隊,在第十五屆全運會女子手球決賽中戰勝廣東隊,奪得冠軍,實現全運會“三連冠”。11月10日,由省體育局、蘇州市政府共同組建的江蘇男子手球隊奪金,歷史性地實現全運會首個集體球類項目“五連冠”。同日,南京“省隊市辦”優秀運動隊運動員在柔道、摔跤、舉重等多個項目中拿下5金2銀2銅。全運會賽場的“江蘇旋風”,展現出“多元辦隊”模式在體育改革領域的成功探索。
江蘇男子手球“五連冠”的壯舉,書寫中國手球發展史新篇章。這支隊伍起步遠遠晚于國內眾多傳統手球隊。20年前,第十屆全運會在南京舉行,江蘇以“省隊市辦”的形式聯合組建男子手球隊。聯合辦隊帶來優勢資源的有機整合,省級層面統籌規劃項目發展戰略,協調優質教練資源、科研力量和賽事資源,為隊伍發展搭建起高起點的平臺;市級層面則依托地方體育場館、青少年培養基地,深耕基層推廣。資金上,省市兩級財政的穩定投入保障訓練、比賽和人才培養的各項需求。這項制度創新,攻克人才儲備不足、訓練體系不完善、資金保障不到位等一系列難題,并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上首次成功登頂后,這支勁旅再未讓全運會男子手球金牌旁落。
“多元辦隊”的創新模式不僅實現競技體育項目方面的后來居上,更讓隊伍具備了長盛不衰的核心競爭力。11月13日,第十五屆全運會羽毛球青年組女子團體決賽在深圳打響,江蘇隊以3∶1戰勝東道主廣東隊獲得冠軍。本屆全運會羽毛球項目首次設立青年組比賽,這枚意義非凡的金牌,展現了協同發力對于人才培養的深遠意義。省級體育部門制定統一的青少年選材標準和訓練大綱,確保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市級層面深入校園開展推廣,建立青少年訓練營和后備人才基地。作為江蘇體育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南京體育學院為羽毛球梯隊提供了專業化、科學化的培養模式。正如江蘇女子羽毛球隊教練劉永所言:“保持領先地位,積累和沉淀必不可少。整個培養體系完善,教練員的選材、訓練都得到大力支持。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一定能夠在未來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省級體育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傾斜,積極推動市縣形成特色化人才培養格局,以青少年體育“5621”計劃為核心構建起覆蓋校園、區縣、省市的全鏈條選材與培養體系,特色體育項目在基層落地生根。“5621”計劃,即每個縣(市、區)至少推動5個運動項目,每個項目至少布局6所小學、2所初中、1所高中,推動縣域學校體育優勢、特色項目建設。
“省統籌、市落實,全社會參與”,近年來江蘇體育以“專業+開放”的改革思路,整合各方資源、匯聚社會力量,錘煉隊伍實力,邁向更高舞臺。通過省級層面協調,江蘇運動員常態化與世界頂級競技選手交流學習,通過國際賽事的歷練積累寶貴經驗;國外的先進訓練理念與賽事經驗,也以教練交流、集訓聯動等方式融入江蘇青訓,提升隊伍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多元辦隊”,讓競技體育融入社會資源大循環,成為江蘇體育“大圈子”文化的生動體現。